全球自贸通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00后整顿不了职场,同化才是职场的代际主流

   2022-07-01 86910
核心提示:几天有个新闻很有意思:00后整顿职场却反被整顿,有公司成立部门专管00后。这个新闻针对的显然是之前的那个段子:“80后加班对领导唯唯诺诺,90后摸鱼装模作样,只有00后在整顿职场。”00后口中的“整顿职场”,指的

        几天有个新闻很有意思:00后整顿职场却反被整顿,有公司成立部门专管00后。


        这个新闻针对的显然是之前的那个段子:“80后加班对领导唯唯诺诺,90后摸鱼装模作样,只有00后在整顿职场。”


        00后口中的“整顿职场”,指的是对抗一些职场陋习,比如讨好领导、非法加班、下班应酬,还有并不尊重个体的团建(比如很流行的拓展)。至于00后“反被整顿”,则是指00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难管理、效率低等等。


        其实依我看,真正要讨论的并不是哪一代人“整顿职场”,而是在于都几代人了,谁也没能整顿职场。嚷嚷“整顿职场”的00后也只不过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适应社会”,一代代人的同化才是职场真相。


        所谓“00后整顿职场”,只不过是几单个例的网络噱头而已。至于“00后反被整顿”的舆论反击,不过是网络噱头的“配套产品”。而且,刚刚走出校门的00后,真的有胆量“整顿职场”吗?如果你联系一下各行业的形势、目前的就业率,还有一窝蜂选择“考编制”的潮流,就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样的胆量。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新生代”要“整顿职场”,也不是第一次有“新生代”饱受非议。“现在的年轻人不行”和“老人家腐朽”的碰撞,不仅仅是职场上最常见的交锋,也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在00后口中“唯唯诺诺的80后”,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就被视为职场叛逆,深受老一辈鄙视,“不好管理”、“自私”之类的评价堪称随身标配。00后的“整顿职场”和“反被整顿”,不过是旧戏码换了个时间而已,本质并没有什么特殊。


        在我17年的职场经历中,见过不少新人,实习生更是海量。老实说,我基本未有过“现在的年轻人不行”的想法,即使有许多人确实不太行。因为我知道,很多误解与偏见是根深蒂固的。


        我出生于1980年初,勉强挤进了80后的序列。要说“年轻人被非议”,80后应该是感受到最深恶意的一代。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80后在什么样的舆论环境下成长。


        大概从我懂事起,就经常听到“独生子女不行”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老一辈动不动就会说“独生子女最自私”,或者说“独生子女没吃过苦,所以没责任感”。在报纸电视上,“经不起挫折的小皇帝”简直是最好的炒作素材,时不时拿出来“研究”一下。


        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年过四十,早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从小就被妖魔化的独生子女,并没有让社会垮掉,反而承担了更多东西。


        其实第一代独生子女并不幸运,他们从小接受填鸭式教育,在“望子成龙”的过度期望中,普遍有着不算快乐的童年。他们读大学时,“包分配”成为历史名词。他们开始工作时,也不再有单位分房,商品房房价飞涨……


        但在工作中,他们比老一辈更有创新意识,跟上了一次次浪潮,在生活上,他们有更重的家庭负担,尤其是“421”或者“422”家庭结构的“上有老下有小”,却仍勉力前行。


        独生子女的表现,其实就是对当年各种妖魔化的最好驳斥。比如这代人不再那么依赖铁饭碗,许多人都有自主打拼的勇气,就让“经不起挫折的小皇帝”一说沦为笑话。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他们比那些一辈子都把“公家饭”当成人生最高追求的老一辈更坚强。


        那么,独生子女自私吗?没责任感吗?


        我一向不太看得惯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这类指责。因为说到“自私”,很多老一辈从小就教育孩子明哲保身,比如见到公交车上有小偷千万别声张,你说是他们自私,还是孩子自私?至于责任感,很多老人一辈子连随地吐痰的习惯都改不了,还谈什么社会责任感?


        更关键的是,认为独生子女“自私”,其实是一种概念上的曲解——他们误把“自我意识”当成了“自私”。


        在中国谈起“自我”或者“个人主义”之类的词,几乎被许多人自动认定为贬义,等同于不择手段的“利己”。这种曲解的根子在于中国文化对个人乃至私域的漠视,所以对于私权并不在意。注重集体利益是中国价值观的主流,传统文化始终强调群体意识和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隐私,往往以集体隐私的形式出现。有人曾这样分析,“小到家庭中使用的屏风、中式庭院中的影壁,大到护城河,无一不是集体隐私意识的体现”。但对个人的区域、私人的时间和其他个体隐私却不是特别重视。


        比如家人之间的信息渗透度很高,家人往往可以在不征求房间主人同意的情况下随意进入任何一个房间,房间中的物品往往也具有高度的公共性,可以随意使用;在日常交往中,人们常常将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涉及他人私生活的话题挂在嘴边,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寻问这些内容并不是对他人隐私的窥探,而是一种亲近、友好和关心的表示。


        这种对个体的漠视,很容易衍生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比如中国家庭很常见的逼婚与逼生孩子,如果你不能接受这种逼迫,往往就会被指控为“自私”,听到类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不快点结婚生孩子,我死了都不会瞑目的,你怎么这么自私”的控诉,但实际上,这显然不是自私,仅仅是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对自我的追求而已。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见到类似情况。“现在的年轻人不好管、太自私”的判断,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觉醒导致的不够服从——甚至仅仅是看起来不太听话。


        将“自我意识”曲解为“自私”,实际上是对“自我”这个概念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惧是巨大的悲哀,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我”为何物。


        中国职场的代际碰撞,同样基于对“自我”这个词的判断。


        我早年身处的媒体行业,入行门槛不但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低,但要想合格乃至优秀,门槛就相当高。这种门槛与专业无关,甚至可以说,新闻专业很多时候会是从业者的先天缺陷——在媒体行业难得的那段黄金时光里,优秀记者学什么专业的都有,偏偏很少有新闻专业出身的。


        这是因为新闻专业所学本身就存在过时问题,毕业生处于一种“读了四年一无所长”的状态。反倒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依靠自身专业素养,更容易深入不同行业。要知道,即使只是在整个行业里门槛最低的社会新闻记者,每天跑街的过程里也要面对许多各种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


        另外,文字是需要天赋的,这种天赋绝非在学校中可以习得。熟悉中国基础教育的人都清楚,它甚至是对文字天赋的一种束缚。至于许多新闻专业学生最喜欢拿来为本专业辩护的“新闻规范”和模式套路,对于一个每天跑会议的记者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它也不需要浪费四年时间去学习,素质在及格线上的有心人,入行磨合几个月就足以应付。


        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个当时还没有没落,甚至可以说如日中天的行业,更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天赋。所以按我个人的标准,那种一本正经、规规矩矩的年轻人,更适合去党政机关而非媒体行业。当然,不同媒体的要求不一样,不同人的要求也不一样,我的这一标准只适合市场化报纸的某些领域——如今已经消亡的报纸和领域。


        每次有新的实习生来,我习惯随口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对媒体行业感兴趣”。我听过无数个答案,很多答案会让人反感,很多答案会让人哑然失笑,也有很多答案看起来滴水不漏,但却因为“过于成熟”而显得虚伪。当然,也有很多答案挺符合我的审美。比如有一个小男生,带着几分稚气和傲气,说“我想了解那些媒体没胆子发出来的真正新闻”。


        这个答案当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大多数时候并非媒体没胆子,而是其他原因。把问题归咎于从业者的“胆子”,显然对这个行业乃至社会缺少真正了解。而且,如果从中国式职场的基本要求来说,一个新人应该“夹着尾巴做人”,低调谦卑,这个答案太不给人面子,也显得有些轻佻,所以这孩子很容易被归为那种“不好管理的年轻人”。


        我却没有反感,因为他的不成熟,恰恰说明他还没有被一些东西侵蚀。至于对“新闻”的探寻,也是一种可贵的锐气——当然,如果他依然保持着对新闻的热爱,那么今天恐怕早已离开这个行业。


        之所以对年轻人相对包容,是因为我深深知道:在中国,老人对年轻人的误解与偏见几乎是无解的。别说年轻人自己有毛病,就算没毛病的正常人,如果不符合一种统一化的社会标准,那也是被改造对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从小品学兼优,每次考试前几名,从不让父母操心,毕业找工作也不讲究什么梦想,安安分分考个公务员,工作认认真真执行力强,对人和和气气从不惹事,算不算完美年轻人?在很多人眼中当然算是,但如果你在保持这种生活状态的同时,打算晚几年结婚,或者晚两年生孩子,非议就会随之而来。不但父母着急,连亲戚都跟着着急,甚至会担心你的性取向和性功能……


        看吧,你是否优秀,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真的优秀,而是在于你是否达到了一整套的标准。


        在职场上更是如此。职场有职场的标准,它从不以个人的优秀与否来衡量,而是要看个人是否能够匹配这套标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没有任何一个单位明文规定要给领导斟茶递水,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领导杯子快空了,就立刻给倒上,在大多数状态下都是职场上的加分选项。


        我有个朋友,从媒体转入乡镇做个小领导,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家眼神都特别好。他坐的是一间大办公室,自己一张大办公台,正对着几张下属的办公台。每次杯子快要空了,就会有人倒上。换言之,有心人不但会留意他的一举一动,甚至还会计算他喝过几口水,预判杯子什么时候会空。当然,这么“长眼神”的人,还有没有时间正经工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应该说,中国职场一向有很多附加的东西,这跟长久以来的人情社会有关。你要表现出一种低调谦卑、容易管理的驯化状态,才会被认为是合群的、容易管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前些年很多人对外企、对新兴行业寄予厚望的原因。当然,事实证明它们都无法摆脱大环境独立存在。


        所谓“年轻人不好管理”,这个“管”字往往并不单纯指一个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说,一个年轻人即使遵守单位所有规章制度,也不等于自己在前辈眼中人畜无害。


        这就是人情社会的弊端,类似“我只需要遵守法律”的生活方式,即使是世界的常态,但在中国职场乃至生活中压根就行不通。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年轻人在工作上一言难尽,不遵守单位规章制度、甩锅摸鱼的都不少见。但要说这些是年轻人的专属问题,那就是扯淡。“一份报纸一杯茶”的工作状态,我们的父辈就已有之,甚至是许多人炫耀的职场人生。换言之,这种情况每个代际都存在,而且若以我个人观察,年轻人在这方面还真普遍比老人家强一些,毕竟时代和单位的要求也不同,工作强度摆在那里。


        职场上有许多“惯例”,早已成为网上声讨多年的问题。比如领导不走就不能下班,员工甚至在上网聊天购物,也要赖在座位上,以免给领导留下不好印象。这样的事情,不管是00后还是谁,能站出来反抗都不是坏事。


        至于为了加班费而跟单位对着干,反抗职场性骚扰和潜规则,下班时间与周末不接受应酬等等,自然会让许多提倡无底线“适应社会”的人觉得幼稚,认为这些孩子没有经历社会的毒打。但从情理上来说并不是错。如果是基于这些问题认为年轻人不好管,那只能说明“管”本身的不合理。一个人选择“适应社会”当然没有问题,但不能失去底线,如果连职场性骚扰都要“适应”,那可真是糟透了。


        更糟糕的是,对职场陋规的反抗从来都不是常态,职场生态越来越糟糕才是真相。从“员工”到“社畜”,就称呼的变化就已经可以看出打工人有多可怜。甚至可以说,人们对“00后整顿职场”的渲染,不过是面对内卷、面对阶层固化的无助意淫。


        同样可以预见的是,绝大多数00后最终都会走向80后和90后的人生,甚至更加无助。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i-maoqu.com/news/show-26936.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头条直达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直达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版权所有:上海环球投资有限公司

沪ICP备15049287号-1